您好,欢迎来一对一服务网! [请登录]  [免费注册]
咨询电话:400-008-1115
  • 登录注册 >>
  • 选择书籍 >>
  • 填写订单 >>
  • 提交订单 >>
  • 等待收货
www.otoworld.cn
冷锻工艺模具学
出版日期:2008-08 作    者:卢险峰 编著
出 版 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语    言:简体中文
条    码:978-7-122-02996-6 重    量:0KG
页    码:212 版    次:1-1
装    帧:平装 开    本:16
类    别:1113 国    家:中国
市场定价:24 OTO价格:19.92 为您节省:¥4.08
联系我们 在线服务
服务电话:0755-89631115
400-008-1115
 

冷锻工艺模具学

    本书系统地讲述了冷锻工艺模具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经验和最新成果。全书共分为4篇:冷锻加工基本工序、冷锻工艺设计、冷锻模具结构设计和实践教学,共16章。在内容上,各篇章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在技术上,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工程实践。每章后有习题及思考题,并有大量冷锻技术实例。本书主要作为高等学校材料成形、材料加工工程等相关专业教材,也适用于各类模具培训班教材;并可供相关领域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参考使用;对有志创新的研究人员,将会从中受到启示,而获得新思路、新收获。 
    《冲压工艺模具学》一书前言中指出“人类最早的生产制造技术是冷压”,而冷压也泛指冷锻和冲压。生产制造技术发展到大约40年前,冷锻与冲压才从冷压中独立出来,开始形成具有各自研究范畴和特点的应用技术科学。现今,普遍认为,冲压、冷锻技术水平是这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工业化水平乃至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反映。近十年来,冷锻加工和模具技术在世界各国制造业中的地位与作用有了显著的提高与增强。尤其是冷锻技术的发展动向与趋势,更令人欢欣鼓舞。鉴于上述背景,并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本书全面而系统地吸纳了国内外现代冷锻加工和模具技术领域的成果内容,特别是近十年来在该学科领域与生产实际中出现的,包括作者取得的一些新的科研成果及生产与教学经验,进而编著出这本《冷锻工艺模具学》。本书从金属学基本原理角度出发,视金属塑性成形(二次加工)分为冷压、热压两大类成形,而冷压成形由冲压、冷锻构成的理念。故它既可在冷锻课程也可在冲压课程中作为教材用。作者一生的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精密冷压成形,近50年来一直从事冲压、冷锻的生产、教学和科研工作。编著这本《冷锻工艺模具学》,既是想为相关专业学生、研究人员提供新教材,介绍有价值的信息,也是图谋为学科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起一点促进作用。本书在作为本科生专业课教材用或初次自学阅读时,建议重点应放在其基本知识、概念特点和体系结构的内容上。至于那些涉及其他学科且较专业性(在书中相应处标有※)的内容,如第1篇中某些基本工序变形特点的力学分析,第2篇中有关塑性理论、属二次加工的工序、冷锻辅助工序的化学原理,第3篇中的优化设计实例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可以不作要求,即可将其留给今后深入学习和进行研讨时用。本书能顺利出版,归功于前辈专家的精神感染、读者朋友的偏爱好评,以及化学工业出版社与学校的鼎力相助。为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同时,将以感激的心情来接受,就书中存在不足之处而提出的批评与指正。作者
2008年4月于南昌大学 

绪论
01冷锻基本概念
02冷锻的特点
021优点
022难点
03冷锻的发展历史
031古代的冷压加工
032近代的冷锻加工
033现代的冷锻加工
04冷锻技术发展动向
第1篇冷锻加工基本工序第1章镦锻
11基本概念
12镦粗
121变形特点分析
122质量问题及其预防
13顶镦
14中间镦粗
习题及思考题
第2章型锻
21基本概念
22端部拔长
221变形特点
222模具工作部分与工艺
设计
23中间压扁
231轴向延伸的压扁
232展宽压扁
习题及思考题
第3章挤压
31基本概念
32正挤压
321变形的分区
322变形过程
323实际金属的变形及影响因素
324变形程度的度量
33反挤压
331变形的分区
332变形过程
333变形程度的度量
34钢的许用变形程度及其影响
341许用变形程度
342影响钢材许用变形程度的
因素
35挤压件的质量问题
351表面折叠
352表面折缝
353缩孔
354表面裂纹
355内部裂纹
356附加应力与残余应力的影响
习题及思考题
第4章模锻
41基本概念
42开式模锻
43半闭式模锻
44闭式模锻
习题及思考题
第5章压印
51基本概念
52压花打印
53压凹
54精压
习题及思考题
第6章整径
61基本概念
62扩径
63缩径
习题及思考题
第7章变薄
71基本概念
72变薄拉深
721变形特点分析
722变形程度度量
723模具工作部分设计要点
73变薄翻边
习题及思考题
第8章组合变形工序
81基本概念
82正反复合挤
83并行挤压
84其他二合一工序
85三合一工序
86四合一及以上工序
习题及思考题
第2篇冷锻工艺设计第9章冷锻工艺过程的设计
91冷锻零件的设计
911冷锻零件的设计要求及结构
工艺性
912主要类型冷锻件的设计要领
92冷锻工序的设计
921工序设计概述
922中间工序设计要点
923冷锻工序设计示例
93冷挤压零件的工艺编制
931冷挤压件的结构要素
932钢质冷挤压件的公差
933冷挤压件工艺编制原则
习题及思考题
第10章冷锻用原材料及制坯
101冷锻用原材料的性能
1011冷锻用原材料的形式
1012冷锻用原材料的加工
1013材料的冷锻性能及参数指标
102冷锻用钢材
1021冷锻用金属材料的类别
1022冷锻用钢材的性能
1023按标准选用材料
103冷锻用非铁金属
1031铝及其合金
1032铜及其合金
104冷锻坯料的制备
1041毛坯的计算与下料
1042坯料的软化处理
1043坯料的润滑与表面处理
习题及思考题
第11章冷锻力与冷锻设备
111冷锻力及其影响
1111冷锻力的概念
1112影响单位冷锻力的因素
112冷锻力的计算
1121公式计算法
1122图算法
1123查表法
1124冷锻力计算的说明
113冷锻设备的选择
1131冷锻设备与冷锻加工
1132选择原则和要求
1133冷锻设备参数
习题及思考题
第12章冷锻变形基本规律
121冷锻变形常用的塑性理论
122冷锻加工基本工序的构成
1221分类的依据和前提
1222分类的方法及基本工序的
构成
123冷锻零件的强化
1231冷锻加工硬化
1232冷锻零件的强化热处理
习题及思考题
第3篇冷锻模具结构设计第13章冷锻模具一般结构与设计
131冷锻模的一般结构及特点
1311冷锻模的分类与要求
1312冷锻模的结构特点
132模具工作零件的结构设计
1321下料切刀
1322顶镦模
1323模锻模
1324正挤凸、凹模
1325反挤凸、凹模
1326变薄拉深模
133模具材料及热处理
1331对模具材料的基本性能要求
1332常用模具材料及热处理
134冷锻模CAD
1341工艺方案与模具参数最优化
1342冷锻工艺及模具的CAD
系统
习题及思考题
第14章预应力组合凹模的设计
141设计原理
1411厚壁圆筒的应力、应变分析
1412组合凹模的应力分布
1413组合凹模的计算与试验例
142设计方法
1421组合凹模的形式
1422查表法
1423图算法
1424预应力组合凹模的压合工艺
143冷锻凹模的实际受力
1431冷锻凹模的工作内压
1432凹模内压有效作用区
习题及思考题第4篇实 践 教 学第15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
151课程实验
152课程设计
第16章冷锻实例
实例1加长铆钉的冷镦工艺与模具
实例2自行车托架冷镦坯料形状的
革新
实例3螺栓镦锻工艺过程
实例4螺母冷镦工艺
实例5汽车大梁自动钢印机的打印
实例6轿车电器接电板镦铆冲头形状的
革新
实例7顶杆的冷挤压工艺
实例8缝纫机梭芯冷挤压工艺
实例9电容器外壳冷挤压工艺
实例10照明灯座套冷挤压工艺
实例11轴承内圈冷挤压工艺流程
实例12深孔气缸冷挤压工艺
实例13冷挤压毛坯磷化除氢处理
实例14话机零件的复合挤及模具试验
实例15自行车曲柄孔的扩径
实例16胶轮手推车车轴的精密冷缩径
实例17铝压力锅锅身的变薄拉深
实例18汽车球销的冷镦挤工艺
实例19传动轴的冷挤压与切削工艺
比较
实例20磁极铁芯等的磷酸锌钙处理
实例21冷挤仪表旋钮帽的通用模架
实例22汽阀簧座镦挤复合成形
工艺
实例23管道零件复合挤与刚性平移
工艺
实例24小型打字锤零件的冷镦挤
实例25铃锤的冷锻成形
实例26汽车启动机直齿轮冷挤压技术
水平
实例27多层电容器冷挤压模
实例28带台阶槽型换向器两次冷锻
成形模
实例29平面槽型换向器两次整体冷锻
成形
实例30带台阶槽型换向器整体
冷锻模
实例31平面槽型换向器整体冷锻
实例32平面钩型换向器片爪分开整体
冷锻
实例33平面钩型换向器片爪相连整体
冷锻
实例34轴套零件的温挤工艺
实例35轴承套圈的温锻工艺
参考文献 

本书主要作为高等学校材料成形、材料加工工程等相关专业教材,也适用于各类模具培训班教材;并可供相关领域工程技术及管理人员参考使用;对有志创新的研究人员,将会从中受到启示,而获得新思路、新收获。